专业导学公开课|徐俊刚副研究员主讲“文字、文化与文珠”
Body
为帮助21级同学更好地建立起对专业的认知,5月13日晚,中文系(珠海)专业导学系列讲座第三讲 “文字、文化与文珠” 于广州南校园三教讲学厅开讲,本次导学课由徐俊刚特聘副研究员主讲,系主任助理贾智副教授主持。
课程伊始,贾智副教授强调了“做一篇好文,写一手好字”对于中文人的意义,并指出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美,承载着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随后,徐俊刚副研究员以汉文化的多样载体为例,引出了汉字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进而切入历代对中国汉字起源的探究和对古文字学的介绍。
从同学们熟悉的“仓颉造字”出发,徐俊刚副研究员以传世文献为例,梳理了历代关于仓颉身份的不同观点。在此之后,徐俊刚副研究员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对中国文字体系研究的巨大影响。他以“牛鼎”、“羊己觚”中“牛”与“兕”、“羊”与“羱”的结构区别作为例证,向同学们展示了象形字作为早期文字同样具有多样性。而沿着汉字的演化脉络,徐俊刚副研究员又分别延伸介绍了会意字、假借字、形声字等,指出尽管考古发现对新石器时代符号等的研究尚不充分,但汉字的起源依然值得研究人员不断探索。同时,他就“汉字是象形字”这一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即便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象形也不是汉字的全部,因此无须纠结于简化字中象形化的缺失。
在简单介绍古文字的概念后,徐俊刚副研究员进一步以丰富的文献论证了古文字与文史哲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其研究对于文学解读、史料分析、思想认识等都有基础性的影响。对于一个古文字的比对和考证,可能会对后续研究产生一系列深远的意义。
作为课程总结,徐俊刚副研究员强调,古文字学虽被称为“冷门绝学”,但是对古文字的研究事关文化传承、文化自信,需要有人肩负起将其传承的使命。同时,不仅是汉字的传承,不同地域的方言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也需要同学们予以重视。
最后,贾智副教授对中文系(珠海)的相关课程安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欢迎有志于相关领域学习的同学进行不断探索。徐俊刚副研究员则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耐心解答,并分享了自己在古文字研究中收获的乐趣,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热爱语言及其载体,传承文化及其历史。在座同学积极与两位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在热烈和愉悦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